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有效串联历史知识 快速提高解题能力

阅读:152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13 15:36:56

★如何进行知识串联

随着历史知识综合程度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同学在进入二轮复习后,感觉历史知识在掌握过程中不再得心应手了。记不住、理不清、串不明,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把握,成为这部分同学的“通病”。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一、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串联知识

历史的发展是有典型的时序性的。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联历史知识,能顺藤摸瓜,把握基本线索;更能熟知历史的来龙去脉,起到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历史变化规律的作用。

如:串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兴衰过程。可以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爆发和发展,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获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瓦解;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亚非拉独立国家日益增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瓦解六个阶段使这一知识系统化。

二、按历史事件的诸要素横向串联知识

历史事件的诸要素包括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背景、特点、性质、结果、意义或作用、评价等。横向串联历史知识,就是横向地把历史梳理清楚,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奠定基础。

如:串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着手。从国内来看,政治上,国民政府与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发展为军事斗争,中共最终获胜。经济上,在国民政府的野蛮掠夺下,民族工业日益破产,国统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人民生活改善,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军事上,中共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通过进行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北平和谈、渡江战役、追歼残敌等斗争,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外交上,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共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持下,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还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从国际来看,政治上194510月联合国成立,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国际正义势力开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对德国审判比较彻底,而日本一些战犯免予起诉,并保留天皇制;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在东欧、亚洲先后建立起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发展;西欧国家在美国援助下,经济得到恢复;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重视科技和教育,国民经济也开始恢复;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苏联模式,只有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苏联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国际格局上,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建立,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企图独霸世界,稳定资本主义统治;1949年北约成立,资本主义阵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也得以形成。

三、按照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串联知识

历史试题多从不同专题的角度进行命题,强调对知识的重组,体现命题角度的新视野、新变化。因此,在平时串联历史知识时,也要多多变换角度,整合重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历史现象及其本质。

如:串联中外构建和谐社会的知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看,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看,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如:中国古代有孔子的“仁”、“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李贽否定儒教和批判道教的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等;中国近现代有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主张,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的“科学”和“民主”以及民权等主张,中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世界近现代有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主张,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主张,1718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19世纪盛行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二战后普遍盛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主义)经济思想,19世纪出现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20世纪初出现的列宁主义思想等。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和实践,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建国初期的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五计划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等。

由此串联构建和谐世界的知识,也可以从以上角度入手分析。其他历史知识的串联,也可以参照这一案例着手分析,构建知识体系。

四、运用比较法、图表法类比串联知识

比较法、图表法依其自身的特点,分为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纵横结合比较法与理论和事实相比较的方法。纵向比较法是将同一或同类事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形态加以比较的方法,具有历史性、时间顺序性以及纵深感的特点,故又名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是将同一水平横断面上的不同事物,按照某个同一性的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纵横结合比较法,是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进行的方法。理论与事实相比较的方法,是将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串联历史知识,运用纵向、横向和纵横结合比较法比较多见。

如:串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比较法、图表法进行。可以从根本原因、战争危害、战争结果三个角度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可以从战前不同国家对战争的认识程度、背景、原因、战争目的、形式、交战双方、战争性质、经历时间、参战国家和人口、主要战役、结果、影响、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等角度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加强记忆。

五、巧妙运用口诀、顺口溜、歌谣等形式串联知识

口诀、顺口溜、歌谣等形式既便于记忆,又容易把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学习生活巧妙总结,经常加以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如:串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可以编成口诀:一斤(结晶牛胰岛素)蛋(原子弹)、二钢(武钢、包钢)铁(兰新、包兰铁路)、三油田(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四英雄(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串联人民解放战争及其胜利过程,可以编成顺口溜:重庆谈判假和平,政协会议终为风;一九四六内战起,全面重点皆成空;一九四七转反攻,刘邓陈谢陈粟功;土地改革均土地,翻身农民支前涌;四八四九大决战,辽淮平津建奇功;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二二终。串联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原因时,可联想流行歌曲《心太软》着手联系:“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指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你总是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人(指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或指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串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采用其特征形象着手构建整体线索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时是婴儿时期,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时是少年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是它的青春期,国共对峙的十年是它的中年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则是它的老年时期,建国初期是它短暂的黄金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是它的新生时期(指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是它的再生时期。

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的方式、方法有许多,限于篇幅,不能够一一枚举。只要同学们善于联系,勤于积累,就一定能够积少成多,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一、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在审题时,弄清题目的时间、空间,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立场、相关理论和与教材的联系。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也有题目,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他们的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当然,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和立场时,不能够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即使是名人、伟人,也会因为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难免在认识某一问题出现失误或偏差。反之,也不能不加分析地看待其他与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不一致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保持公正客观的可能性。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历史高考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深入分析题目。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非常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换形式,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

二、提高非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目前高考文综试题基本将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合二为一,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只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类型的题目。内涵式题目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这样的说法,解题必须完全依据材料。在解内涵式类型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照抄”、“摘抄”材料亦能够得分。但要注意,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外延式题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要联系教材所学过的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与材料本身无关。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两者都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

在回答内涵式问题时,常常要提炼、归纳、概括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而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提炼的关键是要把一些文言材料、或者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同一属性的内容逐一整合起来,升华为自己的结论。提炼要反映材料的共同属性,是对材料的本质归纳,而不是对其现象的简单反馈。提炼、概括、归纳、划分材料,要特别注意句号、分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些标点符号一般都是材料层次划分的表现。在回答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时,要充分地利用好材料,同时又要充分联系教材上的内容,特别要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对应点,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回答外延式问题时,要注意角度的提炼,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从属性来看,“原因”类型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类型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等;历史事件涉及到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盛衰逐一分析说明。

在审题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审题目要求。②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③审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④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答题时也要注意:①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②叙事有序,论证有力。答题时要做到按史实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答,反对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③详略得当,要点全面。分值多及重点问题应该多答、详答,分值小及非重点问题应少答、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④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一问一段,中间留有空间,以便检查时补充答案。⑤认真检查,及时改正。答完题后要认真检查,看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理解准确,题中要点是否答全,答案是否完整,是否有错别字等。

在答题时还要做到答案规范化、答题序号化、每问段落化、内容要点化、重点条理化。使答题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争取获得老师阅卷的印象分。

     来源:网络|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