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阅读:24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2 11:03:13

 

 荣成一中 王丽群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的是大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即使是教师提出问题,大多也是要学生确认的信息,如“懂了吗”,“是不是这样的”或是“某某同学你将什么知识复述一遍”等等。久而久之,学生惧怕回答问题,害怕脱离正确答案而遭到老师的批评,不敢承担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责任。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的确,如何让学生在对话中开动脑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问题的设置。
要设置好让学生能开动脑筋的问题,首先要抛弃根深蒂固的记忆式教学理论
回想起以前上课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与死记硬背的记忆知识有关,这样的问题根本不要求学生展开任何具有反思性、创造性或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学生却有紧张和抵触感。为什么?
《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很显然我们的问题设置不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然后要让理解式教学理念绽放光芒
课本知识要不要记忆,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开动脑筋去记忆,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我们尝试着在课堂中使出以往教学中不曾用到的问题方法。具体的做法有下面几种:
1.用具体的演示代替抽象的概念
对于“染色体组”的概念,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会浪费课堂时间,导致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预期计划,所以还是把教学精力集中于学生的记忆学习。很多同学都反应他们把概念记住了,背熟了,但是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一无所知,经常会判断错,归其原因就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我们认为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能够应用于解题之中比其单单记住概念的价值更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去掉认为记住概念就可以在测验中得高分的想法,多花费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构建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将概念理解的更透彻,记得更牢固。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用双手代替染色体来模拟染色体组?”同学们立刻动起双手在同桌之间展开模拟。几分钟之后便有学生站起来演示给大家看。他以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为例,举起双手,将两只手的大拇指藏起来,还剩下8个手指头,双手合起来,同时给大家讲解到:“能合起来的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依次类推。当我们把双手分开,同一侧手中的四个手指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比作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4个非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所以果蝇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这样的模拟简单易行,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12
     来源:  编辑:wlq905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