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讨论式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303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2 11:10:36
 
荣成一中 王丽群
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采用讨论式模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部分,下面从讨论式教学的含义、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意义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
1.讨论式教学教学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教学就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全班同学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对学生回答不准确、有争议或学生讨论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议,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2. 讨论式教学教学的实施方法
新课改的实施导致授课的课时少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教材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例子,有些内容学生自学或已会的或通过交流、探讨互动能弄懂的就不用讲。时间必须用在刀刃上,解决大多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1)指导学生课后自学
由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抓住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原则,列出导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发给的导学目标进行阅读。有的地方学生可以读得懂,有的地方学生读不懂,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先做上记号,不必要花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些内容教师还要讲。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因而都比较集中精力。目标的使用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依据,在自学的过程中带者问题思考不至于走弯路。对教师而言,于无疑处生疑,做得适时、适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课堂点拨
将学生的做了标记的导学目标翻阅之后,老师对学生心中的疑问了如指掌。对于疑难问题,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深度进行的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予以点拨,使其能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和创造训练的有效性。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切入点,创设悬念,启动思维,达到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联结的目的。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在教师及时的指引下,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思维不断地得到启迪和转换,知识产生迁移和联结,最终实现认识上的新的飞跃的目的。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下,学生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内容。部分学生有些知识听明白了,但是要自己说个道理还是比较困难;部分学生有些知识或许自己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没能掌握。这种情况下,要实施小组讨论。
操作的基本方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为6人左右,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座位,让小组成员能聚集在一起便于交流,并确定出各小组的负责人,各小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内统一认识,然后全班进行评议。各小组也可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全班解决。
由提出问题开始,整个讨论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各种思维的影响和碰撞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讨论的效果比单独的老师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说教师讲授,学生能够掌握5%的知识,教师边演示边讲授能掌握30%的知识,那么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掌握所讨论问题的50%。
另外,对于已经弄懂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将知识 讲给别人听,增强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另外一位同学对前一位同学讲述中出现的不足的有遗漏的知识点加以补充。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约是95%。
这种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与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学习好的同学的示范,学生的责任感增强。
(4)师生进一步讨论交流

 

12
     来源:  编辑:wlq905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