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阅读:234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30 9:30:46
众所周知,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的通知。纲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性文件,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任务复杂艰巨,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制的建立等一系列内容,课改的目的是构建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再次把教师推到了改革的核心舞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制约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疑,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新课改的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改实施的走向与效果。
这场改革同样给广大化学教师,特别是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1年到2003年,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广大中学化学工作者以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强化了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下,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深刻变化,教师们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调适与转变,不少教师正由教学的控制者、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也开始从单一被动接受学习逐渐发展为伴有师生设计共享的共同学习。
一、目前在化学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几年来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是,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本人想从我们学校曾经做过的一次调查说起——20088月为完成省教育学院“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题,我们学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校服务区所属的三县10多所初中的学校进行了调研。问卷涉及到“学校师资配备情况的调查”和“关于新课改下教师素质及专业化发展”两项,化学学科的问卷由所在学校领导和化学学科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调查结果及我们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我们感觉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造成教师专业化水平现状的原因和由此带来长久隐患特别令人揪心,现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个分析,并和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对策。
1.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基层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的背后难掩水平学力低下的尴尬。
从本次调查统计来看,被调查的初中化学教师的年龄结构,50以上约占20%(其中有多人已不在上课),3549之间约占61%35岁以下占19%,其中不在编的约占8%;从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占约30%(主要是在50岁以上年龄段),中级占约60%,初级占10%。显然,教师的年龄梯队和职称结构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在98年前后正值我省初中生入学的高峰期,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各个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得不把一些“能用”的师资全部调动起来。电大师资班、各个进修学校的师资班以及其他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都一拥而进入学校,同时,为缓解用人压力,初中教师被调进高中,小学教师进了初中,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则进小学。当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一些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对口的老师就在此时被调剂到化学教育的岗位上。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当时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但留下的后遗症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未消除。表面上看,后来教师学历“不合格”,专业“不达标”的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基本解决”,但是学历指标“过关”并不能掩盖高学历下低学力的事实。这里有这样的一个调查数据,在教师的专业和学历
  附件大小:99K  附件下载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