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我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阅读:8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7 10:08:31

我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次培训来得必要,也来得及时。
  原来有的教师一提新课改就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的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有人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进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怎么讨论,或讨论不出结果,有时,学生讨论出结果,教师还要反复的总结强调,根本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性,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理想与现实有差距,落实困难
  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要面临很多困难,有时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实行的却是旧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贯彻其精神。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每次活动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有的学校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配备不到位,教改很难落实。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师难以真正承担得起的。
  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适应了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中考排名为标准的终端评价。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过程评价,评价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目前,中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中考成绩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老百姓甚至就是这样认为:你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就看你一年能考多少“一中”,多少“高中”。同时,学校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看你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好,则教学水平高,反之则低。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困难,在实际中,推行新课改,可能会导致的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出现反差,让有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出现恐慌。可以这么说,如不能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展。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hpailiuli0306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