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呼唤真情回归 促进读写结合

阅读:233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9 10:16:11
——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管见
目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两大硬伤:一是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二是学生觉得笔底枯竭,作文无从下手。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唤醒心灵,挖掘真情
作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学生只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写作的套路,就可以写出一篇质量上乘的文章。这使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割裂开来,写作无法成为一种生命的启迪和心灵的释放。学生写起来语言贫乏,内容空洞,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憎恶的情绪也就在所难免。此外,不少学生认为作文如果要深刻,就得选取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材料,表达为民请命、代圣人立言的主旨。技术化与伪圣化综合作用,致使学生作文思想僵化,千人一面。
新课标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目前作文教学中不乏方法指导,忽略了学生真情的表达,难怪有学者批判说“中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爱”。
综观湖北省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关注考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倾向于让学生“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还原作文的真实、本色,真情、纯净,呼唤质朴的文风。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绝大部分是抒发考生的个性化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学生写作的根基。惟陈言之务去,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情感激荡于心胸,让理性升华在脑际。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于唤醒学生心灵中的美和善,让学生学会自我对话,写出真实纯朴健康的感情。
 二、读写结合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之所以无从下笔,是因为忽略积累,作文基本功不扎实,导致作文水平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悟生活不够,阅读积累不够,导致作文胡编乱造,敷衍了事。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运用材料的自觉意识,可以为写作奠定丰厚的底子,做到读书内化与写作外化双管齐下。为促进读写结合、积累材料,笔者有如下尝试——
1、咀嚼美文,内化素材。读写结合,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观念。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就是不可多得的积累素材的来源。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阅读这些文章,就是和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充分用好这些例子,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集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是着眼于训练作文思维的积累的重要步骤。文章常用的加工整理方法,比如拟小标题、加批注、写评点,把凝练的诗词进行改写,续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小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文制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般而言,素材积累深加工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仿写式。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选择什么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圣洁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情如洁白的莲花一样无比神圣、不容亵渎。莲,温柔娇羞,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坚定执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摇曳在岁月里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