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知”到“信”转化的必要性

阅读:15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1 11:15:07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受传统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上仅仅停留在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层次上,没有根本解决学生“信与不信”的问题,造成“知”“信”矛盾异常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矛盾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转化  信仰
新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受传统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上仅仅停留在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层次上,没有根本解决学生“信与不信”的问题,造成“知”“信”矛盾异常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矛盾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里所讲的“知”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学习以及其他各种渠道获得的经济、哲学和政治生活方面的知识,我们通过对这些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无可否认其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的描述客观事实或陈述事物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可以知道很多知识,而且甚至明白这些知识的科学性,但这些知识却可以完全不涉及主体的兴趣,不引起主体的情感或评价的反映。那些为主体所知而不为其所信的思想理论,可能就是对主体活动毫无作用的冰冷思想和空洞符号。这样不涉及“信奉,信仰”的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即使主体掌握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更无效果而言。那么何为“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服和执着的追求。即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建设教育对象始终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最终以这种信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排斥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强调信仰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特殊作用,改变过去一味偏重马克思理论知识教育的状况,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实现“知——信”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学说,其不同于一般任何科学知识的特性就在于他不是单纯的某种知识﹑思维或技能的传授或学习,而是关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在内的以终极价值体系建设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着眼的是培育和锻造学生内在的共产主义情感和信念。这种既包含着人类现实生活科学认识又包含着人类理想世界的共产主义科学信仰的学说,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或单纯的科学知识去接受,而忽视它的科学信仰的一面,从而不能将其当作一种崇高的信仰去执着的追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实践。马克思理论作为人们“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个体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知识性层面,更在于从“知”到“信”(信服﹑信念﹑信仰)的跨越和提升。因而,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专设专门化的课程及拓宽日常理论教育渠道,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有其必要性(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但在此基础上的通过情感﹑意志参予形成持久的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信念﹑信仰,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要求。
12
     来源:网络  编辑:ruyiw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