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运用历史理论要注意场合

阅读:9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15 16:52:47
江苏省仪征中学 王玉兵
历史理论有其适用范围;运用历史理论不能不考虑场合。在对历史知识的检测中,经常发现,许多同学对于历史理论的运用不考虑适用条件,机械的生搬硬套,致使答案出错。现分析错例如下。
一、生产力的判断标准问题
人们常说: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定某事的进步与否要以生产力作标准。学生答题时,如不考虑条件场合,盲目照搬这一论点,就会出错。试看以下题例:
例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持党的先进性
有人将本题答案选为A。其理由:ABC三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项内容,在它们中间,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粗看起来,这一解答似乎很有道理,殊不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要回答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D,因为D中包含有ABC三项。过分迷信“生产力标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导致该题解答失误的主要原因。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
在对待古代或外国东西的评价问题上,人们通常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即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该观点的衍生物还有:“扬弃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法。这种“辩证法”观点,有时也会被学生不加限制地运用到对其他领域,造成谬误。
2:材料三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晚年犯有严重的错误,比如发动“文化大革命”。
请回答:(3)材料三对毛泽东思想持什么态度?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答案:材料三有些人以此来否定毛泽东思想。一要肯定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区分开,三要实事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其后一问,有学生如是答:“应当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正确的毛泽东思想,取消错误的毛泽东思想。”
导致学生解题错误原因在于:(1)审题不清,错把“理论”当“人物”来评价;(2)错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混淆,不能分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本质特征(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3)更主要的是受“二分法”的思维定势影响,其正常历史思维受妨。
毛泽东思想始终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我们不能机械的套用“二分法”去对待,而必须持继承与发展的态度;毛泽东的个人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内容,只有毛泽东的正确思想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因此,机械的用“二分法”去对待,显然不妥。
三、内外因的决定作用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事物发生的原因主要由内因来决定的。因此,在分析导致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时,应首先考虑内部因素。当然,也有例外,当外因促成某件事情发生的影响力大过内因时,这个外因就成了主要原因。“内因也可成为主要原因”这一条,常为大多数学生所忽视,也是他们解答该类试题经常出错的主要诱因。请看下题:
例3:“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C.中国资产阶级受利润的驱使,积极兴办企业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选D。因为此时,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是,有学生却选择A。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首先应排除D项这一外部因素。其次,在ABC诸选项中,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最主要的,革命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无疑会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此应选择A
从表面看,这一分析似乎存有一定道理。问题在于他们没能弄清什么才是导致上述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在中国近代史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暂时放松,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大踏步的前进,新建厂矿企业数目以及新增资本总额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轻工业发展迅速而外,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此外,中国民族工业在国内经济所占份额也有了显著上升。可是,一战结束后,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则又迅速萧条下去了。上述情形表明,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快慢与否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机械照搬“内因决定论”的观点,是无法讲清这一史实的。
基于以上解题失误的教训,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灵活运用历史理论,不惟理,但为实。那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希图仅用几把“万能钥匙”就能解答所有历史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