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浅谈“5+15教学法”——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阅读:12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7:47:44
四、提高提问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提问的启发性。
在复习列强侵华史这部分时,我构建以下思考题:(1)率先侵华的为何是英国?它的侵华内容为何与俄国会有不同?日、美为何会后来居上?它们的侵华与当代对华交往有问本质区别?给我们当代的对外关系有哪些重大警示?(2)当代美国耍弄“台湾牌”和对朝核调查对东亚乃至世界局势将导致哪些消极后果?从中国近现代史上寻找哪些对美抗争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在复习人民反侵略的抗争史时,我从进一步拓展思维的角度设计以下问题:(1)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民经历了哪几次伟大的抗争?结合史实分析成与败的因素,从而论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这一科学论断,寻求改革发展的动力。(2)中国农民在近现代史上几次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又分别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并用科学的史学观分析农民阶级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形成其特点的原因。在当代的改革中,我党应如何利用其优点、避免其弱点出台相应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复习探索史时,我力求与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比较设疑:(1)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为何一败一成?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比,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归流产的致命伤。此后他们的命运又如何?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分析史实的方法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何异同点?后来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何昙花一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应从中国历史的近代化道路中吸取哪些惨痛教训?又该如何从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寻找通向现代化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必由成功之路?
五、增强提问艺术性。
真实的历史需要想象使之连贯、使之丰满、使之生动,所谓艺术性,就是将理性的、枯燥的问题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感性化,更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我们现在比较常见和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如:“帕帕迪”和“二毛” “阿牛”。这三个虚构形象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他们的出现使枯燥、艰涩的历史鲜活和生动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当然,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创造”那么多经典形象。但是,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有冲突,或者说必须学会“抖包袱”。我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和《百家讲坛》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讲述一个问题时,之所以能时刻抓住观众的心,就在于主持人或主讲人,会做大量的语言铺垫,一点点地引起观众的兴趣,甚至使观众不自然地跟着去思考。
六、锤炼语言。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废话太多,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问题设置不论是自己叙述,还是课件展示,问题的表述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七、宁缺勿滥。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且一节课有重难点,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否则老师和学生都会陷入问题“泥潭”不能自拔,往往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重要一环,而新课程标准又对课堂提问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尽可能使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2
     来源:网络  编辑:gogo0722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