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

阅读:148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2/8 10:00:06

华南师大  黄牧航教授

    一、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什么

    2005年起,广东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经过五年时间的实践,广东省的命题组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备成熟的命题思路。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总体来看,广东省的历史科命题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

    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习古而知今,懂得以史为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具体分析,以下十个方,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

    一是倡导制度创新。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稍为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活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四个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l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卷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理解。此外,不少题目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如全国文综卷二第16题从反面揭露了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的虚伪,第22题指出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四是倡导理性爱国。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通过呈现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的变迁,倡导理性的爱国主义,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如2008年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两则令人震惊的材料,一是匈奴时期水草肥美的统万城到了北宋末年已经成为了一片沙漠,二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的危害;江苏历史卷第24题则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迫切性。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如2008年上海文综B组第l7题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以及德国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重庆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英国和美国进行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教训;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45题考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9题提供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详细材料,讴歌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苏历史卷第l0考查了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57题考查了汉藏之间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

    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2223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了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夏文综卷第43题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山东文综卷第35题肯定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有效政府。如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13题提供了西方政府不堪福利开支重负的材料,隐含了建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广东卷第30题源自《课程标准》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一专题。该专题对今天最大的启示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而是政府与市场之问的关系。

我们到底需要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抑或有效政府,这仍是一个考验人类智慧的大问题。

十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江苏历史卷第23题视野开阔,从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广东历史卷第28题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一道好题,学生应该能够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理想并不过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以上十个方面的价值观引领,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考查来实现的。   

    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

    从历史教材走向历史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虽然新课程还没有在全国铺开,但是该理念有助于命题者脱离教材从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去寻找命题的素材,彻底摆脱了死抠教材知识点的命题困境,所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是这种观念与历史学科结合后,应该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考试的范围?就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历史科的命题情况来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从社会史中寻找命题的素材。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似乎无边无际,难以捉摸,其实不然。首先,社会史学者并非随心所欲地研究所有的社会问题,他们还是有自己的学术取向——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研究历史事物的灵感: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从多元的角度来揭示历史事物的规律;从地方文献、口述材料、田野调查材料等非正史材料中去考查历史问题。其次,尽管社会史的研究成果繁多,但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毕竟划定了中学教学的大致范围。同时社会史的好些重要研究内容(如风水史、盗墓史、赌博史、乞丐史等)是较难进入到高考试题中的。因此,从社会史的角度去学习和备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近几年里,从社会史的角度命制的经典题目不少。如广东卷2005年第27题提供了一份民国期间的民意测验表,表明了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对世界大事的看法;2006年第26题提供了周代饮食生活的材料,表明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2007年第26题提供了《醒世恒言》、《金瓶梅》等小说材料,表明了明代妇女的婚姻观。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社会史试题,具有材料新、角度新、生动有趣、以小见大等特点。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来看,同样包含了大量社会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八个方面:

    第一,家庭史。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考查内容为汉代农民家庭的生产方式以及年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内容为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

    第二,商人史。如2008年海南卷第26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到近代商人地位的变迁;江苏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宋代商人种类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17题提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阶层兴起的材料。

    第三,人口史。如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l9题考查了l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日本东京人口的变化;海南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科技人员向内地迁移。

    第四,教育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比较;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天津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学堂和德国近代大学的兴起:广东卷第l3题考查了建国后教育方针的变化:海南卷第25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

    第五,生态史。如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宁夏文综卷第34题提供了珠海成为联合国确认的宜居城市的材料;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中国古代和美国两个因生态环境变化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例子。

    第六,抗灾赈灾史。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1415题考查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太平天国的抗灾意愿:重庆文综卷第37题对比了自然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百姓的不同措施。

    第七,社会结构变迁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提供了科举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17题提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迅速城市化的材料;第20题提供了l9世纪初英国农、林、渔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材料:宁夏文综卷第25题提供了中国唐朝政府打击宗族势力的材料。

    第八,从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看历史。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20题提供了的19世纪末日本儿童用lo种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l9题提供了法国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人们相互称呼变化的材料;北京文综卷第19提供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口号变化的材料;江苏历史卷第6题提供了l9世纪中叶后中国民间对男性医生为孕妇接生看法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24题提供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纽约、莫斯科和哈瓦那市民反应的材料;宁夏文综卷第40题提供了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问社会回复到物物交易状态的材料:四川文综卷第17题借用胡适的话表述了20世纪20年代整个社会对待科学”这一概念的态度;山东文综卷第ll题提供了我党宣传标语的材料,第29题提供了近代以来西方事物影响了中国日常语言的材料。

    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来,应该说,传统史学的研究内容,诸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外交史、民族关系史、科技史等仍然是命题的主要内容,但是,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历史新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社会史的内容),第二方面是史学研究进步的

必然结果,第三方面是高考命题摆脱旧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的结果。

    大量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历史科高考命题中,可以扩大中学师生的资源视野、拓宽中学历史的教学思路、完善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

    综观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历史学科的专业性,指的是学生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观点和思维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高考命题要体现历史知识的传承,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进步,所以要处理好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

    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突出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对文史知识和既有研究成果的继承,是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历史高考的主要特色。如全国文综卷一考查了中国古代地名中“阴”的方位,文综卷二则考查了“阳”的方位;北京文综卷考查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广东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祠堂的牌匾;江苏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十二_地支和十二生肖的概念;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考查了中国古代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名言名句;上海历史卷提供了元朝的疆域地图;广东历史卷提供了宋代主要农业区地图。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的识记来传承。

    二是重视基本史料的作用。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年全国的历史试卷对史料功能的发掘作出了莫大的努力,材料内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材料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美不胜收。

    首先是史料的来源。历史学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学家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这在今年的试卷中有充分的反映: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如全国文综卷二第37题根据《清实录》提供了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方的回信。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如上海卷第37题提供了l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及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古日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的部分材料。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如:北京文综卷第l8题提供了北京正阳门箭楼的图片和历史沿革材料。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如江苏卷第24题提供了法国人康斯坦《回忆拿破仑》的材料。

    其次是史料的呈现方式。今年的试卷都力图采用更多样的方式来展示历史信息,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上海卷,除了传统的文字史料和地图史料外.还提供了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示意图等等。此外,全国文综卷用表格的方式、重庆文综卷用柱状图的方式来呈现史料也引人注目。

    三是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学家与侦探家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充足的证据、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历史事物的真相。2008年广东卷第4题是最具争议的选择题之一。160个字的文字量就包含了从理解史料到根据史料作出推断再到得出合理结论的完整思维过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2008年广东卷第26题的四个问则完全是历史学家做学问的思维方法,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现代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摆脱了传统史学过分重视民族国家政治史的倾向,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经济、制度、外交、教育、医药、宗教、地理、家庭、人口等各个方面,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表现在高考上,就是试题涉及的领域与范围大大拓宽。如2008年江苏卷第21题直接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名言: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进而提供了中国古代的商人、戏曲和民间生活的素材。

    二是借鉴了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与其他学科联姻,现代史学极大地丰富了方法论的内容。今年不少试题的命制都借鉴了计量史学的方法。如2008年广东卷第26题通过展示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的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把从书本上看到的“古代农民赋税负担很重”的认识具体化了;宁夏卷第30题呈现了l870--1910年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的数据表,四川文综卷第37题呈现了大量的关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数据,天津文综卷第l9题呈现了l800--1950年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的数据。这些题目都说明了由于数学思想的进步和统计工具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准确地从量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

    三是突破了传统史学宣扬的绝对客观主义的束缚.承认历史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我们过去的认识,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只有唯一的答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但现代史学认为,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体现在高考题上,一是提倡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二是可能出现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题。如2008年广东卷第10题提供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段对蒋介石的报道文字,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蒋介石在美国人笔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形象;第27题提供了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和20世纪50年代等三个历史阶段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给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印象。

    由此可见,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既有共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立足于历史的传承,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史学的宝贵遗产;立足于历史的创新,我们需要利用现代史学的思维方法。从今年全国的历史试题来看,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发展。我们也应以相同的取向去复习和备考。

    4.从采点打分到采点采意相结合打分

    自从2004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高考的命题改革就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历史科而言,问题的焦点又集中在主观题上面。历史科的主观题具有阅读量大、分值高、评分操作难等特点,如何保证考试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主观题的命题改革和评卷改革是关键。

    先谈主观题的命制。从2007年开始,广东率先在主观题的题型设置上取消了材料解释题和问答题的分类,主要的原因是原有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功能不明确。传统材料题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创设新情境,让学生根据该情境回答教科书的内容;二是让学生从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论证问题。前一个功能意义不大.效果跟问答题差不多;而后一个功能则被抨击为是考查语文科的阅读理解能力。传统问答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的背书能力,这种低要求的命题取向早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在新课程改革省区,由于教科书已经实现了一纲多种,更使得传统问答题在答案设置上陷入困境。以上的新问题都要求主观题的命制从题型到立意都急需实行改革。

    2007年广东取消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线后,就尝试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提供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历史事件。从今年的考试结果来看,这种思路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历史主观题的命制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所谓解释.就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高考试题中的“未知事物”只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命题者来说,当然是已知的事物。命题者希望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这些“未知事物”。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材料营造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l718世纪西方对中国推崇备至,认为那是一个道德之国,而到了l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印象迅速恶化,认为那是一个“鸦片帝国”。我们知道,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会产生天壤之别呢?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所掌握的l7—19世纪中国和西方的历史知识来解释了。同样的命题思路被运用到第29题。学生都知道近代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如果这只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它并无多大的意义,但当它被运用来解释一个新材料的时候。其意义就彰显出来了——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刚开始的时候北美殖民地人民只反英国议会,并不反英国国王,而发展到后来,则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英王。如何解释这个现象?这就需要从英王和英国议会的权力分配来进行分析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能够成功运用知识的学生都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相反,有扎实知识基础的学生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运用知识。

    就历史学科而言,这种命题思路的运用将给高考命题改革带来较大的冲击。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主观题功能定位不清的尴尬局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水平。

    再谈主观题的评卷。主观题的评价,历来存在采点评分和采意评分之争。采点评分的优点在于培训和操作简便,阅卷教师只需按图索骥就可以进行,缺点在于粗暴野蛮。答案公式化、操作机械化。采意评分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答卷,缺点在于受阅卷教师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要把握好采点评分与采意评分相结合这个度,就需要有一套合适的评价工具。

    一般认为,文科试卷的评价从采点走向采意是必然趋势,而在大规模的阅卷中,又必须分层评价的方法控制采意评分的随意性。分层评价方法的运用在全国高考中早有先例,如1996年美国人施兰评价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材料题就是采用层次评分方法的。但真正把层次评分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次,再运用到实践中始于2006年。2006年广东省历史科高考命题率先使用了SOL0分类评价法.紧接着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的高考命题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SOL0分类评价法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的评价方法。该理论认为可以把学生回答某个问题的呈现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SOL0分类评价法在我国高考中只实验了三年。但命题的思路和技术已日渐成熟。今年上海卷第37题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命制的一道较典型的题目。该题提供了两则材料,一是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二是l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然后要求考生评价l789年《人权宣言》。这是一道全开放的题目,无法也不应该运用采点评分来评价,而SOL0评价法就能够较好地区分开学生的思维层次(以下提供答案的部分内容)

    前结构层次:只有结论而没有证据。

    单点结构层次:只能够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论证问题。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多点结构层次:能够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论证。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

    关联结构层次:能够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但为什么出现一个《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

    抽象拓展层次:能够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及其内部矛盾。

    由此可见,SOL0评价法在答案设置上分为两部分,一是把学生的思维划分为五个层次,根据层次的高低来打分;二是为了方便阅卷教师理解,每个层次都提供答题的范例,教师可以在评卷过程中灵活操作。该理论的意义在于把过去我们分层评分的实践理论化,从而能够在学理上论证清楚实行层次评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摸索出层次评分的规律,让命题者、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掌握共同的考试规则。

    许多同学不注意高考阅卷时是怎样打分的,总觉得这是老师们的事,与己无关。不对,高考怎样打分,表明了主考当局是如何评价考生的答案。我们的复习和备考就必须以此为标准,判断我们的学习是否符合高考的标准。如果不符合,就要及时调整。

    二、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怎么考

    2010年的考试方案,虽然取消了历史单科考试,但文综历史的命题基本思路和单科考试比不会有大的改变,从近五年广东省自主命题的经验来看,我们相信命题将延续既有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大幅度地调整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比重

    在过去的高考中,政治史的比重是非常大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只占很少的分量。从2005年开始,这种局面有了彻底的改变。全卷中政治史为69分,占46%的比例;经济史为50分,占33%:文化史为31分,占21%。这是与高中课程标准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并列的情况相对应的。在2006年的高考题中,政治史的内容67分,占447%;经济史的内容44分,占293%;文化史的内容39分,占26%。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大体保持了各占l3的比例。因此,在今后的复习和备考中,向政治史一边倒的情况必须予以调整,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学习。

    2.从考查历史知识的广度向考查历史知识的深度转变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旧课程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个体系,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大的工夫。但在新课程中,这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被打破了,新课程的内容组织逻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由若干个历史专题组合的整体。具体而言,就必修模块来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主题,下设25个专题。这25个专题就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必修课的全部内容。这25个专题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总的来说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教学和考试中,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要帮助学生挖掘这25个专题的内涵。诸如中国封建社会从哪一年到哪一年?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法国大革命到哪一年才算是结束?这些体系性的问题已经变得不重要,换句话说,考试的面将由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为若干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其次,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强调对专题知识内容的挖掘。虽然课程标准不再提供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每个专题之中却是存在体例结构的。例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作为一个专题,它有其体例结构,那就是包括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而在这样的体例下,囊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这个专题之中,命题者可以把内容挖掘得很深,可以根据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对该专题的理解。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考试的范围将大大地缩窄,而对考试内容深度的挖掘将大大增强。

    3.从学科体系命题到学科专题命题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完整的体系性的学科教学向“专题性”的学科教学过渡,将传统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浓缩为数十个专题。这两种教学方式孰优孰劣尚有待实践检验,但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学生备考专题的难度要远低于备考体系的难度。任何体系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两个以上的知识点都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命题范围,因此,依据学科体系来命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反,如果依据专题来命题将会大大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因为考试的方向专题本身已经明确下来了。以2005年广东历史卷第27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为例,当时广东还没有进入新课程的高考,只要对比该题的答案和《考试大纲》就可以发现,该题的内容跨越了教材中若干个章、节、目,覆盖了十多个知识点,成为一道难题。由于《考试大纲》并没有明确标明这些知识点的考查方向,所以我们既不能说题目超纲,也不能说题目很贴近大纲。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根据专题来备考,那么考试的方向也会进一步明确,如新课程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下面就有一个名为“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专制的斗争”的专题,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依据这个专题来组织教学和备考,解答上面的题目的难度显然大为下降,必然优于依据原有的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和专题命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某一专题,也可以取不同的材料来支撑某一专题,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证某一专题。

    4.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的知识转变

    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与历史课程的知识是有区别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仅仅是体现了教科书编撰者对历史课程知识的理解,并不等于就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就是课程知识,那是建立在历史课程就是历史教科书这样一个错误的前提下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历史教材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而绝不是唯一的课程知识。因此,高考的考查内容由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历史课程的知识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向。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由于教科书的编撰已经真正实现了多元化。根据某种版本的教科书来命题,既不符合课改的理念,在实践中也缺乏可行性。面向大部分考生的终结性考试必然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来命题,题目中的历史知识只要不超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范围就都可以算作是历史课程知识。其次,真正的历史知识不是单纯由历史教科书提供的,也不是由历史教师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教科书为桥梁,由

学生自己构建出来的。以上的转变带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历史学习中的思维方法比具体的知识点重要。对于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的知识点我们要认真记忆好,而对于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表述的知识点更关键的是掌握其思路和观点。二是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将更加丰富,因为教科书不再是命题的唯一依据。

    5.从考查方向的模糊性向考查方向的明确性转变

    在旧的课程体系下,每年高考前都会提供一份考纲,而这份考纲的内容要求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的,因为它只是告诉了你考什么,而没有告诉你该怎么样考。以2005年的考纲为例,其中有一项要求为“老子和孑L子,百家争鸣,表面上看,这样的要求是很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命题的内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表述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切人该内容。  百家争鸣究竟要考什么?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各家的学说?与古希腊的对比对今天的意义?对世界的贡献?这些都可以进行考查。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就非常清楚: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考查“百家争鸣”时只会围绕一个重点来考查,那就是百家争鸣的意义。又例如,在2005年的考纲中,科学技术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明清的科学技术都需要考查,那么究竟要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呢?这个范围是无边无际的,但如果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理解就很清楚了,我们只需确认一个方向,那就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和复习时,只需要抓住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这一条就可以了。再例如,在2005年的考纲中,涉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相当多,教师和学生都会问,这么多的内容怎样考?而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学习工业革命的内容只需要抓住一个主题就可以了,那就是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如果以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大纲,那么学生的备考复习将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6.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在旧的课程体系下。高考主观题的考查结论大都是封闭的,换句话说,无论命题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从什么样的角度命题,考生都可以从教科书上找到答案,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问题都不可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答案。从新课改中我们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是基本上没有提供观点和结论,教科书是减少提供观点和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首先,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比学生掌握若干现成的结论重要;其次,最好的结论不是课标或者教科书提供出来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在课标中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而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很难判断某种观点是对的还是不对的,这就势必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历史问题的观点结论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二是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这一变化将迫使命题者的命题技术要不断地提高,使得闭卷考试能够真正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求中学师生适应新的命题方法和评分方法。

    7.从问答题、材料题向综合型材料题转变

    高考中的材料解释题首次出现于l989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考试题型,而在教学中大量地运用历史材料,也相应成为了广大教师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然而,尽管《考试大纲》强调考生应该具备“材料处理”的能力,但多年以来材料题的命题技术仍不成熟,不少师生都认为,所谓的材料题,无非就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回忆教材对相关内容的表述,然后把教材的原文背诵、抄写下来就可以了。近年来的高考材料题的命制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命题思路是——题目的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寻找:材料有可能与教材的内容相关,但教材的内容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命题者大力挖掘材料题的功能是与课改的精神相一致的。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包括两大系统,一是教科书的资源;二是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教学资源。过去,我们把教科书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这种观点已经十分落后。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将更多地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中寻找材料。

    三、广东考生在应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近三年广东历史科高考的阅卷中我们发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这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第一卷得满分的考生相当多;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第二卷不少考生思路灵活、分析深刻。但从阅卷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科近年来的考试题目涉及较多的历史概念.不少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相当严重。这包括三方面的情况,一是混淆历史概念,如把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混为一谈;二是历史概念写得不正确或不完整,如把“乡镇企业”写成“城镇企业”,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成为“家庭联产制”或“家庭责任制”;三是出现错别字,如把“人民公社”写成“人民工社”.  大跃进写成大越进  互助组写成“扶助组”、  亨利八世写成享利八世等等。

    第二是答题思路不清。今年主观题有好几道大题都是高分值的题目,答案要点很多,当学生答题思路不清的时候,他就只能够答对小部分的要点。如“评价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一题,拿高分的学生基本上是沿着三种思路来回答的:长期与短期的对比:积极与消极的对比;工业与农业的对比。没有明晰的思路、东拉西扯的考生往往失分很严重。

    第三是历史时空观不强。如不少考生弄乱了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先后顺序、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先后顺序、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先后顺序、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后顺序。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有相应的办法。

    第一个问题,建议同学们可以做一些名词解释的训练。首先把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参考本章第四节第八点)弄懂弄熟,其次把教科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好。

    第二个问题,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下历年高考题目中的参考答案部分,认真领会命题者是怎样组织答案的。在参考资料的选用上也要挑选一些上乘的材料,掌握好按照要点来回答问题的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困惑的。历史科旧课程的内容是以通史的形式呈现的,同时也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时间观。新课程的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间观。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和解决?我提两点想法。

    首先要认识到建立起科学的时间观仍然是新课程的追求。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逻辑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七七事变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七七事变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等错误的伪问题。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l840--1945年问西方的主要侵华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就需要同学们知道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主要内容。因此,在进行专题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分考虑建构正确的时空观问题。

    其次,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同学们记忆大量历史时问的要求。具体说来,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同学们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问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结束时间,并不需要准确记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同学们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减轻大家的学习负担;二是把复习的重心放在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就应该把复习的重心放在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这个历史阶段特征上。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分别在哪一年设置则并不需要记忆。

    近年广东省的高考命题已经很清楚地体现了这样的命题思路,如下面四例:

[1]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3]

    1689年《权利法案》和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4]

    (材料解析题)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四道题目,尤其是例2清楚地告诉我们,新课程的试题的确是大大降低了对同学们记忆历史年代的要求,而更看重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

    四、怎样应对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新课程的历史高考,与旧课程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在新课程高考中拿到高分,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和备考方式。就学生而言,如何在复习备考中采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下面我给同学们提八个方面的建议:   

1.充分利用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同学们手中都有历史教科书,但却不一定有历史课程标准,如果没有就去买一本,或从网上下载一份。在新课程的学习和备考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应该怎样读呢?一般说来,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每句话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基本史实的表述,后一部分是对该史实进行价值判断。例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我们研读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因为高考命题也不外乎是从这两方面切入的。请看下面的两道题目:

[5]

    新航路的开辟地图中,线路1和线路2分别是哪个航海家的航线?  (    )

    A.达·伽马  哥伦布    B.麦哲伦  哥伦布

    C.迪亚士  麦哲伦      D.哥伦布  麦哲伦

[6]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开始联为整体的历史

    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而成为世界重心

    第一道题目,其命题思路就是考查基本的史实:第二道题目,其命题思路就是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价值判断。同学们可能有疑问:  第一道题目所涉及的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历史课程标准并没有提到啊,我们也需要去记忆吗?第二道题目中的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要选择B项呢?”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用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做到一点,就是要“把课标读厚,把教材读薄”。把课标读厚,是指在掌握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再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渠道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在知道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后,能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是越多越好。此外,我们也要掌握好解题的技巧。第一道题目你不一定知道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但你必须清楚迪亚士和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利用排除法。你还是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的。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关系到如何把教材读薄了。现在每一套教材的知识点都很繁琐,不少同学是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把教材读薄,意味着一定要抓住教材的核心思想,不要迷失在历史知识点的森林中。教材呈现的知识点无论有多少,教材的知识体系无论有多复杂,它归根到底还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来制定的。解答上面的第二道题目,只要你领会了历史课程标准表述中的第二句话,就很容易选择B选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

    学会理解,学会行动,是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片面认识,把历史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死记硬背。在高考这个环节上,我们无法考查学生的行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能力也就成为了考查的重中之重。 

    在近年广东省的历史试题中,我们发现没有一道题目是要求考生背诵历史年代的,也没有一道题目是考生非得记住准确的历史年代才能够作答的。其目的都是希望考生从繁重的历史记忆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受和想象中去。从客观题的量性分析看,题干要求中出现频率最

高的词语分别是“反映了……”和“表明了……”,这说明了命题者更主张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历史。因此,我们主张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反对机械地死记硬背。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你所了解的事物在一个新的情景下出现时,你仍然能够揭示其本质。例如,在学习“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有两种命题的方法:

[7]

    下列美术家中,不属于印象画派画家的是(    )

    A.安格尔  B.莫奈   C.凡高   D.高更

[8]

    19世纪60年代,印象画派兴起,对其产生的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的发展

    B.画家认识到户外写生、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C.画家对传统禁欲主义思潮的反叛

    D.画家强烈要求体现个性风格

    7是传统的命题思路。这样的思路在新课程高考中不会出现得太多。一来它有违新课程的理念,考查的还是单纯的死

记硬背的能力;二来在命题同时面对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指望所有的教材都呈现同样的知识点。因此,新课程高考更有可能呈现的是例8的命题思路,它考查的是考生对印象画派的本质的理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了有哪位画家是属于印象画派的。

    2007年广东省高考的情况来看,选择题一般是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新材料、新情景,其目的就是希望考生在一个新的材料情景下表达自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程度。请看下面的例子:

[9](2007年广东卷)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

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也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0]  (2007年广东卷)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这两个例子都来自2007年广东省的历史高考题。例9是通过新材料来命制的,例l0是通过营造新情景来命制的,这也是2007年绝大多数题目的呈现方式。严格说来,新材料和新情景的题目并没有非常清晰的划分,新材料的题目往往已经营造了一个新情景,而新情景的题目也往往需要通过新材料来支撑。

    3.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推开的时候就有历史教师担心这种专题式的学科结构无助于学生掌握科学准确的时空概念。从近年来广东省高考的阅卷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教师的忧虑,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背景下学生如何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观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这个问题:一是进行专题学习和复习之前先梳理时间线索;二是按照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来备考;三是转变学习观念,重点放在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如一战、二战从什么时候到时候不一定需要知道,但它们发生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需要明确;四是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抓大放小意味着我们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过细的历史时间;理解重于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

    4.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

    新课程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而《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选取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传统的历史教学,我们更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学术的评价,而新课程的教学,我们更强调通过历史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作为一名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对于很多价值观念,在旧课程中是不太重视的,而在新课程中却是教学的重点,如民主、法治、宪政、改革、全球化、人文精神、市场经济、制度变迁、和平与发展等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把这些观念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作为高考命题可能暂时还不能够完全体现,但这肯定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5.掌握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题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史论结合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今年历史卷的25道选择题中有15道题目是依据新材料来命制的,这意味着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还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非选择部分由于题型的改革,材料题的功能有所弱化,但这不太可能成为命题的走向。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仍应该是下来复习备考的重点。

    6.掌握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考命题会加大对解释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一般说来,解释是应该多样化的,对于任何历史现象,任何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例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拥有众多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明,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创近代世界?中国在许多领域技术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目前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美国历史学家马克·艾尔温的观点——人地比例失调,人多地少,劳动力便宜,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不迫切。二是中国历史学家林毅夫的观点——科举制度浪费了人的智力。四书五经共43万字,每天背200字,也需要6年。三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儒学尊重老年人,轻视青年人;尊重过去,轻视现在;尊重权威,轻视变革。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历史问题,都不可能只有唯一的、最终的解释。对于所有的“李约瑟难题”,同学们一样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同样道理,对于其他的历史问题,同学们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解释。   

    为提高自己的解释能力,同学们首先要理解好教材的解释,再扩大阅读,认真思考,提出你自己的合理解释。解释的多样化并不等于可以胡说八道,合乎常理、合乎逻辑、能够自圆其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的例子是2007年的广东高考试题。根据答案的要求,考生从是、否、既是也否三个角度去解释问题都是可以的,但是从答卷来看,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回答“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高考的命题已经趋向于解释的多样化.同学们不一定要为某个观点所左右,要坚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 1](2007年广东卷)

    28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   

    评分说明:考生可持肯定、否定或两可态度。答的考生答到其中的3个要点,答’’的考生答到其中的2个要点,皆可得6分。如将两者结合回答,可酌情给分。

    如果说解释要多样化,那么评价则需要多元化。例如,当我们学习历史的三个必修模块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过去的思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学习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而要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理想的社会,其政治、经济和文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与解释的多样化相辅相成,我们提倡评价的多元化,即评价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请看下面的例子:

[12]  (2007年广东卷)

    29.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答案:政治:……(②经济:……③思想文化:……④局限性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评价辛亥革命起码就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从某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而从另外一些方面看,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如果同学们研究得比较深入。还可以把这四个角度细分出更多的视角来。

    7.提高写作能力

    随着文科招生考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文科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无论选报哪一学科,文字的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评卷的改革,过去粗糙野蛮的采点评分法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随着采意评分的不断完善,对考生的遣词造句、行文逻辑等要求会越来越高。就当前的情况来,尽管考生写出一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答案并不会另外加分,但如前文所述,凡是能够朝这方面努力的考生,他们得满分的几率还是会远远超过其他学生。因此,加强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加强对论文表述能力的训练仍是广大学生要苦练的基本功。

    作为文科的学生,文字的表达能力是很基本的功夫。虽然目前历史科考试还没有把文字的表达能力列入检测的目标,但一旦提高了文字的水平,一来可以避免无辜的失分;二来可以理清思路,使答案更有条理,使所呈现的知识点更准确、更完整。一般说来,同学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书写历史概念,如在2007年的高考中,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概念,不少考生写成了“家庭责任制、联产责任制、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制、家庭承包制”,这都是不能够得分的。又如把“乡镇企业”写成“城镇企业”、把“人民公社”写成“人民工社”、把“大跃进”写成“大越进”、把“互助组写成扶助组都是错误的。因此,牢记历史概念.避免写错别字,既是历史的基本功,也是文字水平的基本功。

    其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沿着一定的思路来进行。面对一个问题,同学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很多的知识点,但不要急于下笔,要理清楚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线索来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毫无遗漏地呈现出来。例如2007年广东省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13]

    从工业和农业关系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答案: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U-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

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阅卷中我们发现,拿高分的学生基本上是沿着三种思路来回答的:长期与短期的对比;积极与消极的对比:工业与农业的对比。这三种思路都能够很好地串联起所有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明晰的思路、东拉西扯的同学往往失分很严重。

    8.掌握好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

    要学好历史科,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还是非常重要的。在旧课程高考中,由于全国只有一套历史教科书,所以命题的内容和线索很容易捉摸,而目前全国有四套历史教科书,广东省正在使用的就有三套。这就给命题者带来了很大困惑,因为从命题原则上是不能够偏向任何一套教科书的,力求让使用每种教科书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答题,做到公平公正。这就要求我们对三套教科书中共同涉及的知识内容加以特别的关注。为了让同学们迅速掌握历史新课程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我们把三套教科书的必修部分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了出来,不一定非常全面,但属于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考试

内容。

    《历史必修I——政治史考试主要考点

    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

    (1)中国古代史。

    西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  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2)中国近现代史。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关建交公报》、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十二铜表法》、罗马法。

    (4)世界近现代史。

    大抗议书、英国内战、英国的君主立究制、英国的《权利法案》、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制、法国大革命、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俄国与日本的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  《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美苏冷战、欧洲共同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2)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和规律。

    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线索。   

    (3)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线索和规律。

    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辛亥革命的线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线索。

    (4)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政治建设的线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线索,一国两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线索。

    (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中关和中日关系的发展线索。

    (6)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罗马法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线索,美国共和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发展线索,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线索。

    (8)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线索,巴黎公社革命的线索,俄国十月革命的线索,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线索。

    (9)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世界两极格局的发展线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发展线索。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这些观点对于分析和解答历史考题非常重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一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性  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历史必修ll——经济史考试主要考点

    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

    (1)中国古代史。

    井田制、均田制、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市的兴起和发展、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现代史。

    自然经济、近代民族工业、官僚资本、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世界近现代史。

    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地理大发现、瓦特、史蒂芬孙、爱迪生、贝尔发明电话、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l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布雷顿树林体系、欧洲煤铁共同体、欧洲联盟、北美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线索和规律。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线索和规律。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线索,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线索和规律。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线索,近现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线索。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线索。

    新航路开辟的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线索,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线索。

    (6)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和线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规律,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线索。

    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线索。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线索。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生产部门。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但同时也阻碍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3)商业。

  商业起源较早,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商业发展受到政治的压制,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具有进步性,后期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落后性。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近代中国对这三个条件的获得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时期的历史最典型的体现了这三种因素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该注意吃透民国时期这段历史。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三次代表性尝试: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康有为、粱启超领导百日维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由于制约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很多,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够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身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问题。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结论就是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在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西方文明的传播;二是革命思潮的推动。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三种传媒的依次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从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各民族的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具有两面性,既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强有手段,也导致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

    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世界市场的主要手段。

    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为了销售产品和夺取原料产地,加大了对世界市场的抢占力度。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l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生产的破坏严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衰微,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扩大。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自我改良和调整,增强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发展到高峰,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和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有效地利用国际经贸规则,才能够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济全球化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面作用在于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反面作用在于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货等问题不断加剧。

    《历史必修——文化史考试主要考点

    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

    (1)中国古代史。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颢、程颐、朱熹、四书五经、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大发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

    (2)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陈独秀、《新青年》、李大钊、胡适、民主与科学、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两弹一星、袁隆平、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战略。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4)世界近现代史。

    薄伽丘、马丁·路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拜伦、雪莱、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雨果、贝多芬、德拉克洛瓦、大卫、哥雅、列宾、罗丹、印象派绘画、莫奈、凡高、毕加索、卢米埃兄弟。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汉代儒学的发展概况。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概况。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概况。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概况。中国古代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线索。京剧等各种戏剧的发展线索。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新文化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5)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双百方针的内容和实施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线索。

    古希腊学者对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历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启蒙运动中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

    经典力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进化论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相对论、量子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蒸汽机、电气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

    19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线索。l9世纪以来美术的发展线索。l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线索。l9世纪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线索。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汉代儒学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向理学转变,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清之际,由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涌现,儒学进入了继承与批判时期。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以形写神,注重和追求表现艺术家的精神面貌。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形式。

    举例说明京剧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作用。

    ②“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科学文艺3-作的发展要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生活的关系、与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文精神得以复兴。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人文精神得以进一步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是对宗教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angzhench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