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材料间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阅读:223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7/6 10:36:48

 

近年来,选择题的材料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有“没有史料无以成题”之势。材料分析题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它有利于考查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但在选取与组织材料时应注意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材料中的史实是正确的,或在现阶段为史学界所公认;第二,材料表述应最大限度地做到简约扼要,切忌罗嗦;第三,材料应是有效的,即对解题是有用的;第四,材料间的信息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不能给人以误导。
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23题,就违背了一致性原则:
◎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人身税)。清代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参照下表,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
B.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
C.雍正朝人口增长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
D.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
答案:A
利用图文材料,考查对清代赋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想法是很好的,但在选材时有失当之处:“表”中的人口数字是史学界基本否定的;“表”的制作上也出现了技术性失误,人口纵坐标点的位置偏移、时间横坐标点的跨度有误。聂幼犁教授因此撰写过《这道题的“表”怎么了?》一文,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阅读《历史学习》2005年第12期。
题干与备选项围绕的中心都是“丁税”问题,但作为材料出现的“表”给出的却是“人口”的变化情况。“丁税”又称“丁赋”、“丁钱”、“丁银”、“身丁钱”,指的是“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人身税”。清朝规定,男子15岁为成丁,登记纳税,60岁除名免纳。据此估计,当时成年男子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不会超过30%。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人丁数2462万余丁,丁银335万余两为定额,以后再增加的丁口,不再加征丁银”(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就是说,1712年以后成年男子的增加不会引起丁税的变化。所以此题“表”中的信息与题干中的信息是不吻合的,甚至会误导学生。如果考生真的把“表”中的折线当作丁税征收出现的变化,就可能会得出这样的认识:丁税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进而选择C甚至D。
类似的技术性问题在2008年高考中也有,请看海南卷第25题: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此题就1952年的院校调整问题,提供了两方面的材料:一是增设部分高校,二是院校总数减少。所给的材料都是符合史实的,但是二者是不吻合的:既然新设了一批高等院校,院校数量理应增加,怎么会减少了呢?要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了解其他相关史实。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调整的内容有院校增设、院系合并等。
经过调整,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比以前明确了,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加强和发展。据1952年统计,高等工业院校由原来的31所扩充为47所,新设了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国家建设急需的12个专门工业学院。工业学院学生在全部高等院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由1949年的18%上升为1952年的35.4%,占各科学生数的第一位。在调整中,农林院校也得到加强,由原来的18所扩充到33所。医学院由原来的29所扩充到32所。师范院校由原来的30所扩充到34所。与此相比,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由调整前的51所减为21所;另外,财经政法类院校大量被合并,比如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就与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会计统计两个系合并成立了东北财经学院。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医药、师范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
由此可见,在1952年的院校调整中,工科以及农林医师类高等院校的数量都有增加。但由于综合性院校以及财经政法类院校大幅度减少,从而使高等院校的总数减少。但是,试题提供的两方面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面上看,新设一批工科院校是这次调整的重点,院校数量减少是这次调整的结果,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导致“院校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大幅度减少综合性院校和财经政法类院校。
一道题中出现了具有排异性的叙述,这就给学生分析材料带来了非智力性障碍。可以这样改造:
◎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一方面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一批工科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又减少了综合性院校,合并了部分财经政法院系。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改变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C.使教育服务于工业和农业            D.为工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如果考查这次调整的背景,可以这样设计
◎建国初期,我国着手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2年出现高潮。这次调整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B.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答案:B
如果考查这次调整的影响,可以这样设计
◎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一批工科类高等院校。这种调整带来的影响有
A.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整顿改造了旧教育
C.实现了教育服务工农的目的          D.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专门人才
答案:D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1949-1956),红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86页
[3]中国国情总览(教育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48页
[4]《人民日报》,1952年9月24日,《做好院校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
来源:《历史教学》何成刚 沈为慧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