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原创)

阅读:388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5 9:26:44

 

暑假培训期间,我们集体观摩了一节某重点中学政治老师的示范课。恰当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启发思维;精炼的教学语言,让我们这些老师也被深深吸引了。整节课下来,可谓行云流水,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可见一斑。但课后细细一想,感觉还是有一个最大的缺憾不吐不快:那就是整堂课好像都是老师在演讲,学生发言基本也是照本宣科,可以说学生的话语权被老师精彩的演讲“无情”剥夺了!
据笔者理解,所谓话语权,是指说话或发言的权力,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说话,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课堂上,教师独霸话语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即课堂的话语支配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教师的手里,本应是课堂主人的学生演变成了课堂的摆设,他们只能按照教师预设好的程序,跟着教师走,跟着书本走,不敢说话,不敢有进而也不会有自己的观点。
    一直以来,笔者本人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认真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政治教师,精心备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满堂灌”地把认为重要的知识耐心细致的讲解,因成绩还不错,受到领导信任,多年担任高三教学。如果不是一段课堂小“插曲”,也许现在的我还在继续着可谓成功的传统教学,用一句“都是为学生好”,掩盖所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那是去年暑假前,我们将要结束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新课。教材最后部分是一个综合探究活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课题,在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了解了教材的有关观点之后,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怀着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散布‘中国威胁论’,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驳斥‘中国威胁论’”。
学生们对新学的教材知识比较熟,我讲的也很轻松,所以在好几个班级里,我都是非常顺利,自我感觉也非常满意的结束了这堂课。最后一个班级是一个普通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比较多的班级。跟往常一样,在让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回答了这个思考题之后,我本想就此结束本课。这时,一个平时并不怎么爱说话的学生,“噌”一下站了起来,用高出平时几倍的声音说:“我认为中国威胁论有道理,中国就是威胁了,有什么不可以?”“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一句话,使本来安静的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似乎也有话要说。我一直自认为还比较民主,于是临时决定,利用剩下的十几分钟时间,召开一个辩论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中国发展起来了,威胁到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不可以,也该让他们知道中国的厉害了!”一个练体育的高个子男生慷慨陈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英法等国早已过了鼎盛时期,21世纪就应该是我们中国的天下!我们就要让别人怕我们!”一个嗓音高亢的女生的一席话,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中国不会去主动侵略他们,是他们自己做贼心虚。现在中国的国力连老美都不敢小视了,更别提那些小国了。”
“历史是用拳头说话的,我们不能总是挨打,中国有十三亿人,就是要做世界第一大国,谁能把我们怎么样?!”
“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创造了那万国来贺的大唐盛世,今天的我们不是一样可以吗?要振兴中华,就要树立国威!”
每个人的发言,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夹杂震耳的夸张的欢呼声;每一句话,都像是一粒火种,一次次点燃大家心中那逐渐膨胀的爱国热情。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节课竟然成了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我更没有想到,这些我一直不太看好的学生,竟然让我也经受了一次深深的教育。
对学生的上述观点,我不想过多的加以评判。毕竟由于年龄的限制尤其是知识面、阅历的局限,他们的某些观点肯定有失偏颇,甚至极端。但看到学生们一张张因激动而热情洋溢的年轻的脸庞,我的内心深深的震撼了!下课后,我想了很多,感触也很深。
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传统教学的突破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可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新课改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我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老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却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满堂灌”来代替课堂讨论,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成绩而不惜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有一句话在老师们中很流行: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这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大多数老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应试教育的衣钵,认为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上课认真讲解,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就算是个好老师。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我们不少“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死心塌地地充当“学监”,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师生为考试而战。
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成绩,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可以说基本还是灌输式的教学。而我们的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他们不敢有突发奇想,也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有老师们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他们只要当好听众、观众,就万事大吉了。在这种陈旧、呆板的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单向的机械的传授过程,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双边互动,更谈不上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了。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共性教育。同样的目标,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同样的答案,最终培养的学生像是从同一个模子生产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没有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听话,惟命是从,教师口谕便是圣旨,学生不敢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不敢有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思想。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师,成了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张扬的绊脚石,尤其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
其实,这一事关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重大课题,早已引起了有关教育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近几年,更是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热潮。素质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显然,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必然是广大的基层教师。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刻不容缓的。
具体说来,我认为要把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最起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平等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主动,而且能够将真实的想法展露出来,有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引导和疏通,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对所有学生应平等相待,一碗水端平。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教师从内心深处应一视同仁,要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这样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问;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敢于发言,积极表达。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畅所欲言。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理解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疏通、引导。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别人认真倾听自己的发言。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帮手,必须学会倾听,即便是学生有缺陷的表述,也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中断。因为即使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不耐烦,也可能会挫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可能会因此永远不会再站起来发言了。当学生的思维过程存在着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同学所理解时,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并以商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这同样将使学生因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而得到需要的满足,从而增强课堂发言的自信心。
学会理解,是指教师在心理上感同身受学生的心理和内心世界,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思考,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地平等沟通,教师的倾听也才能得以实现。当然,理解学生的同时,对于他们所提出的有悖于价值取向的,或是不够积极向上的观点,教师必须做适当的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学会作出恰当的评价,适时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人说优秀学生是教师表扬出来的,后进生的进步更是在教师积极评价中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而教师充满爱心的评价和引导正是学生扬帆起航的强劲动力。
鼓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手段。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积极的鼓励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愉悦,提高其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展现。教师要时时表达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的信念,对学生的发言多从正面肯定、引导,以对学生心理造成经常性的良性刺激,促使学生更好地调整心理、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其实我们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老师一句鼓励的话,有时就如一缕春风,吹开尘封的心灵,在满足小小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增强了继续表现的信心。当然鼓励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尽可能采用充满信心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满足中激发表现欲望。
 最后,教师要学会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十分注重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真正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成增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把学生带入思维的新境界。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里,有一些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掌握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光靠书本上的例子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会很难理解,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学生更不可能积极讨论。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书本以外的真实、新颖的实际例子进行引导,把抽象知识化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身边或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如当地发生的大小事情;互联网传播的资料信息;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信息等等。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归类整理。上课时,教师根据需要将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向学生展示。这些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的真实案例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使学生倍感亲切、信服。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而且很容易激发兴趣,积极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还会因教师丰富渊博的知识而敬佩不已,达到“敬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把生活中的案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做成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动情入境,所以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总之,教师要积极转变心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当课堂上听到的不再是一种声音,而是涌动着多种声音,交汇着多种智慧的时候,就是我们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的时候,也是我们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就在这充满生机的课堂里,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增强了面对社会的信心与能力。而这些,不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吗?
     来源:原创  编辑:dzsylyz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