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探究学习如何更有实效

阅读:187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10 11:02:22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历史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文试从历史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和实施历史探究学习的关注点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探究学习。

历史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

经过历史新课程的课堂实践,我们摸索出了学生历史探究学习的三段法,即: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总结升华。

其一、问题引导。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点,也是学生迅速进入探究学习状态的保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当然,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最终效果。

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种,从教师中来,教研组成员在充分集体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第二种,从学生中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当然,不管是哪一种方式获得的问题,问题都不能太空泛,切口要小。可以把一些大问题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内容时,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实业潮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我们把它分解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中华民国成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近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三个小问题。

其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可以是不同学生之间的探究,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讨。还以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实业潮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提出三个小问题后,我们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教材的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与此同时教师也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对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展示了清帝退位的图片,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功绩也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前提保证。对中华民国成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我们提供了中华民国成立后,有关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实业的材料和数据,学生逐渐分析出,中华民国成立后,使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普遍提高,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实业的法令,推动了民族工业实业潮的出现。对近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引用了1915年,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出近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实业潮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有了基本的轮廓。

其三、总结升华。总结升华,是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获取阶段,学生经过问题的提出与合作探究,已经探究出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缺乏科学性。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升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阶段,可以分小组总结,让不同小组分别总结他们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学生总结后,教师要进行最后的总结,让学生的知识更有系统性,达到知识的升华。还以上述问题为例,在各小组已总结完本小组的成果后,教师进一步总结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包括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这三个方面,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

我们探索的学生探究学习的三段法,主要是在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课堂上,对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而事实上,学生的探究学习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课堂外,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都是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探究学习的新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引导与实践。

实施历史探究学习的三大关注点

在新课程的课堂实践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际效果却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探究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有些探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无效探究,为了保证历史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探究的问题是否合适。切中学习主旨,培养问题意识,应找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能围绕一些并无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最终只会是不了了之,不能形成任何成果,课堂上也不能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一些一目了然的知识,大可没有探究的必要。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肆意探究,仓促上阵。

其二,探究的形式是否合理。大多的探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的形式,高中阶段可以以小组讨论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总结升华的步骤,进行探究学习。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组织学生围绕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命题进行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达到知识的升华。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对辛亥革命地位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探究学习究竟采取怎样的形式,可以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具体定夺,不过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理应针对探究学习的问题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特征去把握问题,并遵循质疑、反思、求解、实证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就可以了,不必另辟蹊径,其学习指导方式或教学策略也宜简不宜繁。

其三,探究的尺度如何把握。学生探究的问题,要适可而止,尤其是对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切忌:整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的讨论,并充斥着多种活动,令人眼花缭乱,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表面上看,这样的历史课堂轰轰烈烈,但事实上,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因为学生的历史探究学习,是基于对相关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前提之下的,离开了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都很模糊,又谈何探究呢?如:在讲授古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探究模拟古罗马法庭,但是,如果教师事先不向学生讲解古罗马民法各项制度的沿革及实质,学生根本是没法模拟出来的。

 

     来源:整理  编辑:叶南归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