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新课标下问题情景设计引发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

阅读:23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21 15:30:28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主动参与性很少,在这种形式下,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的人才,新课标下就是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就想从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问题情景设计进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新课标     问题情景设计     探究
众所周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开启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新课程改革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如何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标意识。
设计方法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很少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情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又是问题情景呢?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我们根据对探究式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在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
那么探究式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1、问题:学习者探究科学性问题,2、证据:学习者针对问题收集事实证据,3、解释:学习者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4、评价:学习者使解释与科学知识相联系,5、发表:学习者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解释。那么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什么又是核心的要素呢?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既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核心要素,作为老师针对象我们学校这样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的情景设计角度和适合程度(我们学校学生基础较薄弱,自己很难提出一些适合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设计恰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探究学习,下面我就想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浅析一下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设计方法以及由此引发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实验经验出发来设计一些针对课堂教学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最后已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概念的目的。
案例1: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即原电池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探究)
教师问:将锌片、铜片分别单独插入稀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答:……
(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学生可以解决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欲望,利于课堂内容的很好开展。)
教师接着问:将锌片、铜片并排但不接触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答:……
(要学生亲手做实验验证)
教师继续问:将锌片、铜片并排且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引发认知矛盾,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就有不同的回答)
(要学生亲手做实验验证)
教师接着出现的现象发问:为什么铜片的表面也有气泡了呢?现在我们在锌片和铜片之间再连接一个电流表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这时学生已经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现象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分别请一些学生描述一下现象以及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讨论后得到的原因(即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完成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装置即原电池概念的形成和工作原理的学习。
2、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课堂教学问题情景设计的出发点。
案例2: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探究式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必修2课本47思考与交流中相关图片及投影展示合成氨的
图片,指出有这样现象的存在(教师开门见山地指出现象的存在,而这也是学生在生活所熟知的恰又是不注意的地方),即同是化学反应,有的进行的很快,有的进行的很慢,了解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的关系呢?(学生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反应进行的快慢,以前我们从不考虑这样的问题,这正是思考事物的崭新角度,学生求知的欲望被点燃)
学生答:……
教师问: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存在着进行快慢的差别,我们又是如何表示这种差别呢?有没有一个量给我们做一个定性的和定量的描述呢?能不能联系其他的学科知识为我们所用呢?(一连串问题的给出,在学生中激起思维和讨论的浪花,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形式,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答:……(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相关内容)
3、从学生的认知矛盾中进行问题情景的设计
案例3Na202性质学习
教师: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水能灭火,二氧化碳也能灭火,而我今天确可以利用这两种物质来点火
学生:……(充满疑惑,与平时的认知发生很大的冲突)
教师:课堂演示利用Na202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来点燃棉花,教师提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到一种淡黄色的物质,借助于它我们成功了完成了两个魔术,便不可能为可能。那我们了解它么?
学生答:表示不知道
教师:淡黄色的物质是我们前面刚刚学到的Na202,知道了它的庐山真面目,那么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在Na202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现象?你是如何得知的?
学生答:……
总结:通过Na202与水的反应来点燃棉花的实验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反应中的大部分现象,而且很直观,当然还可以补充几个小实验来证明产物有氧气和氢氧化钠生成。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实验由学生自行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改成试管实验来演示效果又不是很明显,而问题的设计巧妙正是从认知矛盾的这个角度。
4、从学生爱听故事的心态来设计问题情景
案例4:氯气性质的学习
教师:投影1——2005331,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京沪高速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最新报道节目,以下是有关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人畜中毒等)。投影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氯气战图片,以及氯气在战争史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 根据上述报道和图片,同学们能总结氯气有哪些性质和危害?氯气的气味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农作物颜色发生了改变?(注:启发诱导学生根据有关情境自主总结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之后,指导学生实验探究:闻氯气气味,使学生掌握闻气体气味的基本操作方法;而后再归纳总结出氯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
教师:投影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救援与处理。
教师:根据有关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还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注: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氯气与碱反应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掌握应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物质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结:通过上述一些问题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氯气性质与毒性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氯气是造成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那么,氯气都具有那些性质呢?由此展开对氯气性质的探究。
评析:在这些案例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或从学生已有实验经验,或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从学生的认知矛盾,或从学生爱听故事的心态等等这些角度出发,然后层层引入、层层推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了学习的主体,也慢慢地将被动的学习内容接受体转变成了学习的主动挖掘者(对学生而言),同时也完成了老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赵宁等著.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4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yuanddi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