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下如何开设选修课

阅读:308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7/15 10:22:31
新课程下如何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
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首先,我先就二者的区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必修课更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中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实践与探究。
第二、必修课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通过学习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选修课更看重学生在选择后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以及鲜明的自主性。
第三、必修课的实施应循序渐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选修课可以跨越,以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为基本形式。
最后,必修课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体现在一节、一个单元或一章的内容中,而选修课的研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一册书中的一个或若干个课题中。
其次,必修课与选修课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地理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两者决不能偏废。所以,接下来我就要从必修谈起,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
必修《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主要与选修地理中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有联系。
必修《地理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地理1》是《地理2》的基础。必修《地理2》主要与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有联系,它们之间互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必修《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主要与《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有联系。
接下来,我要以选修课作为切入点,谈谈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的衔接。由于辽宁省要求我们学习选修2、5、6,所以以下我就针对选修2、5、6以案例的形式来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把它们衔接起来的。
案例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在必修一中只是以阅读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以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课标只要求学生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和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使: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而在选修二中,教材拿出一章来重点介绍,系统学习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可见,厄尔尼诺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是不同的。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
而在选修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
先要导入沃克环流的概念: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使着赤道地区海水自东向西流。在太平洋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同时,沿岸还有自高纬流来的冷海水,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低。在太平洋西岸,有东岸来的温暖的海水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温度较高。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这样就会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其次介绍厄尔尼诺的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此图中大家看到的红色的区域表示水温和正常年份比升高,蓝色区域表示水温和正常年份比降低)
然后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使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从全球来看,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都会产生影响。
最后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
案例二: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而在必修教材中只有关于地质构造的介绍(包括褶皱和断层,褶皱又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岩层上拱,而向斜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岩层向下弯曲,通常情况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而在外力的作用下,不少背斜由于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断层指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的地质构造,其中断层中间岩块上升的地质构造称为地垒,中间岩块下降的地质构造称为地堑),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不断运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通过必修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板块交界处易形成火山、地震、坍塌等地质灾害,而对滑坡和泥石流没有介绍,更没有说明它们形成的条件,需要依靠选修教材进行补充。
在选修5中,教材介绍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危害以及它们的相关性(图)。以滑坡为例,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重力或水力的作用而发生的。主要分布在山区,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滑坡的危害:能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和道路,阻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滑坡与地震、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关联性,如:地震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以上只是我在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教学中的几个小例子,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洋流的成因、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中国的水文灾害等。总之,联系无处不在。从知识点来说,前面的知识点是后面的铺垫和基础,后面的知识点是对前面的复习和巩固。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以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贯穿始终。
     来源:  编辑:moon7091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