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案 >>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编辑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教案
    资源子类同步教案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17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5/10/23 16:50:4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必修班)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运用材料设问探究、联系现实生活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一辈勇于探索、基于实践、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音乐(同时出示字幕)导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本目教学采取问题导学,本教案提供部分参考答案:
(1)“文革”结束后,中国何去何从?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当时党内主要领导人提出什么方针?这个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坚持“文革”左倾错误
(2)这个方针引发了思想界什么讨论?这场讨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对此持什么态度?
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改革言论
思考: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他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即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支持全国上下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邓小平还发表什么重要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见书。口头补充意义:也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5)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哪些重要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
过渡: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其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说明:上文提到的“一次讲话”即新理论的宣言书;“一次会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伟大转折等重大事件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过程及内容
主要以邓小平的讲话或报告,中共的会议为载体逐渐形成的。
1、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设问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设问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开始形成是在什么会议上?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十三大还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联系必修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很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1989年也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选择性介绍)
(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4)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深远。
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1)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说明:中共十四大更为完整地和准确地概括了邓小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理论观点,全面体现了南方谈话精神,具有更强的时代特征。
(2)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说明: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充分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十五大”第一次科学而准确地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
 
小结:(1)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P87的最后一段)
(二)指导意义
材料:新华网:邓小平打动世界的经典语录。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动情地如是说。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指导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修班要求: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背景,重点掌握主要内容,及这一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二次备课】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