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3.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
B.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C.科举制的实施只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