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鲁桓公没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首先给出先秦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观,把人的行为与神灵意志挂钩,而鲁桓公春季狩猎显然违背了顺时而动,也就违背了神灵意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相关事件的价值观评判,故B项正确;材料中顺时而动的观点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故C项错误;材料的重心不是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评价统治者行为的对错,故D项错误。
知识点:历史认识论
25.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答案:D
试题分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6.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 A.防止地方割据 B.促进民族融合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试题分析:“不在内地筑城,只在边境兴筑或维护城垣”体现了统治者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军事基础和重视边防的用意,故A项正确;在边境筑城不能反映促进民族融合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内地不筑城与减轻农民负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