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士阶层是来源于贵族和平民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整天游说,希望能参与政治,分析选项A说法不正正确,CD说法均与材料不符,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士阶层的崛起
2.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指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思想学派,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体现出儒学正统的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考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3.《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体现了古代君王在泰山朝会东方诸侯,体现了大一统的理念,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