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这反映了
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据材料“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和“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可知忠孝两难,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故B项错误;“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答案】A
25.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耕工具革新与兵器革新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青铜和铁质兵器,未涉及火药,且火药在东晋发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D
26.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