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
人口(亿)
|
全国耕地(万顷)
|
人均耕地(亩)
|
雍正
|
1734
|
1.0942
|
820.35
|
7.5
|
乾隆
|
1753
|
1.8368
|
677.58
|
3.69
|
乾隆
|
1784
|
2.8633
|
700.94
|
2.45
|
嘉庆
|
1812
|
3.3370
|
727.08
|
2.18
|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失效
3、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