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2.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 )
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
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
3.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