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可知,这表明“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题干中的“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得自奋于功名”“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等关键信息,推理出当时中央通过约束宗室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
3.据《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的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正逐渐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题干信息“若从朕出……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可知,宋仁宗认为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台谏公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的理性化色彩,故本题选B。A、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故不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故不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