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辽宁省大连市第24中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4金币 立即下载
2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2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高考模拟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 文件大小4561 K
    上传用户xiaoxiao@126.com
  • 更新时间2011/5/22 11:07:54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2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国学”,是哪些“国”与“学”(节选)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何以分中、西?
    待到19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与日本。作为保守主义者,张之洞敏锐地感受到西方学术的压力,作为一种反拨,他撰写《劝学篇》,告诫士人和政府,应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后来将其改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广为流传。
    不过,推测起来,“旧学”“中学”与“国学”,还是大为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地域性、时间性,西学是西方的、先进的,中学是中土固有的,不那么时髦。“国学”一词凸显了“国族”(nation)意识。应当说,“国学”概念的出现,。晚于中学、旧学,它是在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才出现的。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精品专题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