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早已有“贤贤”的观念。据《孟子》追述,齐桓公在葵丘召集的诸侯会盟,第二条盟约即言“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国语·齐语》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民皆勉为善。”这似乎是说从平民中举贤,职位并可上升到卿佐,但不知是否真的实行了,实行的效果如何,坚持得怎样。在春秋有名有事可稽的人物中,罕见有庶民出身的人,更勿论平民出身的卿相了。春秋社会的流动性主要还是表现在贵族内部的流动,上层贵族有一个他人很难进入的圈子,重要的选贤举才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进行的。相形之下,作为贵族下层的士阶层却相当活跃,不那么封闭,民之秀异可跻身其中,士之顽劣大概也会下降为民。
但是,“贤贤”的思想毕竟确立了,只是问题在于能否打破等级之间的界限。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为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而这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
“有教无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人我都教育,不加任何区别。”不区别地域、贫富,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区别血统、出身。“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而这一学费(束脩)在当时是不难置办的。
孔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老有少,有贫有富,有贵有贱,并且是贵者少,贱者多,富者少,贫者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列的“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中,唯一的贵族是司马牛。此外,从其他典籍中可知孔子弟子中出身贵族的亦只有孟武伯、南宫敬叔和孟懿子等寥寥数人。故钱穆说:“孔子弟子,多起微贱。颜子居陋巷,死有棺无椁。曾子耘瓜,其母亲织。闵子骞着芦衣,为父推车。仲弓父贱人。子贡货殖。子路食藜藿,负米,冠雄鸡,佩獗豚。有子为卒。原思居穷阎,敝衣冠。樊迟请学稼圃。公治长在缧绁。子张鲁之鄙家。虽不尽信,要之可见。”而后来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却在政治方面甚为活跃,各有成就,地位显赫,影响巨大。如果不是通过孔子的教学和游说活动,这些人很难有政治上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