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05 K
    上传用户majiawen
  • 更新时间2018/5/16 13:43:4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