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 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
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 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
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
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 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 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
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 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
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 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
的圣人。
②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 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
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 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 “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