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43 K
    上传用户majiawen
  • 更新时间2018/8/28 10:17:5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4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