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研究小组以大豆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图1中②③过程进行的具体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①~④过程中,能为大豆细胞合成蛋白质供能的过程是________(填数字)。
(2)由图2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3),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 h后,分别从左右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与a的差值(即:b-a)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
(4)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用图3右侧所示装置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5)在12点之后的下午某时间段内,记录大棚内O2释放量,获得以下数据:
每隔20 min记录一次数据
|
|
|
|
|
|
…
|
24
|
29
|
32
|
34
|
…
|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图4所示曲线________段的期间获得的。
解析:(1)图1中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②过程为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即叶绿体基粒上,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光反应产生的能量被暗反应利用,大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量需要呼吸作用提供,因此③④能为该过程供能。(2)图2中Q点种植密度大,导致植物叶片相互遮挡光照且CO2供应不足,因此影响该点光合作用的因素既有光照强度又有CO2浓度。(3)设两叶片处理前截取部分的干重为M,左侧叶片遮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则(M-a)表示的是12 h左侧叶片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右侧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则(b-M)表示的是12 h右侧叶片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因此(b-M)+(M-a)=(b-a),即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表示的是12 h内右侧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4)根据图3可知,该实验通过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从而改变光照强度,因此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通过观察单位时间内上浮叶片数来判断。(5)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时间段内大棚内的O2释放速率在不断增加,故该组实验数据是在12点之后曲线ef段获得的。
答案:(1)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内膜 ③④ (2)光照强度、CO2浓度 (3)12 h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或真正光合作用或总光合作用)(答净光合作用的不给分) (4)单位时间内上浮叶片数(或上浮的叶片数) (5)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