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子夜》很是刻薄
梁迎春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旧中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在1933年出版发行即引起强烈反响。鲁迅认为国内文坛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对茅盾作的三十余万字《子夜》的出现,还是感到由衷欣喜的,因为两三年间并无别的大作出现。
鲁迅说的有些牵强,因为他还没有读到《子夜》,自然不能妄自评论。那么鲁迅读了之后,又是作何感想呢?鲁迅在1933年12月致吴渤的信中说,《子夜》诚然如来信所说,但现在也无更好的长篇作品,这只是作用于知识阶级的作品而已。能够长久的东西,我也举不出。想必鲁迅拜读之后,有了些许的叹息,否则怎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鲁迅却没有道明其中的缘由何在,給我们留下了一团迷雾。
《子夜》的创作背景是1930年的春末夏初,当时的政局比较混乱,国民党内部发生混战,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势已燎原。欧洲经济恐慌让民族工业濒于破产,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茅盾提笔酝酿《子夜》正赶上这几件大事,他的本意是想通过农村与城市红色革命的发展,来反映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可这样大的发展绝非茅盾所能胜任的;对李立三的错误路线是有批判的,也不够深入。我想这就是鲁迅叹息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正是茅盾写到后来,只好放弃的原因。
茅盾说,他当时的野心很大,打算一方面写农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