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解析:选B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选C “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