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权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唐代科举考试中专设史科,通史即可入仕。皇帝还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使官修正史的行为制度化,此制为以后各朝沿袭。这些做法( )
A. 有利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 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C. 维护了历史记载的客观性
D. 推动史学成为独立学科
3.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这说明当时( )
A. 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4.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 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 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 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 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5.公元前250~1750年中国人寿命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