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读要领]
一大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大核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五种经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中国存在的经济形态
 
    
        
            | 经济形态 | 产生条件 | 发展概况 | 历史影响 | 
        
            | 自然经济 | 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 | 封建社会时期发展繁荣;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 在封建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制度存在的根基,近代以来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 | 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 
        
            | 洋务经济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破产 | 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艰难曲折 |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 
        
            |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凭借特权迅速发展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没收 | 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 特征 | 时间 | 原因 | 
        
            | 产生 |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资 | 
        
            | 初步 发展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 
        
            | 短暂 春天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 发展 受挫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 | 
        
            | 显著 发展 | 1927年到1937年 |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衰退 | 抗战时期 |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 
        
            | 摇摇 欲坠 | 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府的苛捐杂税等的打击 | 
        
            | 重获 新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过渡时期,通过赎买的方式,实行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3.中外关联: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项目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政治 |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 经济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 阶级 |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