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27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5/23 16:34:49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文化传统,它凝聚与维护着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大量考古新发现与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不同 时期、不同族群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我国历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工程。从考古情况来看,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历代王朝的国家认同。这一历史文化理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不同族群最高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均源于此,它们多见于先秦以来的文献记载。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至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物化载体——大朝正殿,又在宫城之中处于“居中”“居高”的特殊空间位置。都 城之于国家、宫城之于都城、大朝正殿之于宫城的一系列“居中”设计理念,突出了“中”的文化基因、“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正、中和、中央。
我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只来自内地族群,还来自“诸夏”与“四夷”的族群。如鲜卑族从我国北部的大兴安岭一路南下,自内蒙古盛乐至山西大同(平城),最后孝文帝迁都于“天地之中”的洛阳。鲜卑统治者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发展了我国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理念。北魏洛阳城规划建设“择中立宫”、形成完整和规则的都城“中轴线”,直接影响了隋唐的长安城与洛阳城建设。这说明了鲜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再如,元朝几代蒙古族皇帝主持建成的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都城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这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