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学案 >> 化学学案
高中化学编辑
【新人教版】(新教材)2021-2022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章末总结探究课学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3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学案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人教版(新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化学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322 K
    上传用户虾米
  • 更新时间2022/8/5 17:10:3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情境创设】

素养解读

  甲醇(CH3OH)是一种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农药、染料、高分子等化工生产领域,其消费量在有机原料中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位居第四位。随着能源结构的改变,甲醇将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的清洁燃料之一。它易传输,可以单独或与汽油混合作为汽车燃料。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来合成甲醇,在我国则是以煤和重渣油为主要原料。这些原料都日渐减少,人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碳源来合成甲醇。

1.素养要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

2.素养目标:通过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探究,学习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方向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探究过程】

素养评价

【探究任务一:方案设计】

(1)判断所设计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还需要寻找氢源。如果选取常见的水或氢气作为氢源,你可能设计出以下两个反应。

①CO2(g)3H2(g)===CH3OH(g)H2O(g)

②CO2(g)2H2O(g)===CH3OH(g)O2(g)

反应

ΔH/(kJ·mol1)

ΔS/(J·mol1·K1)

48.97

177.16

676.48

43.87

 

注:反应条件为温度298 K,各气体分压100 kPa

请运用焓变、熵变的相关知识,判断以上两个反应能否正向自发进行。

[提示] 反应ΔHTΔS=-48.97 kJ·mol1298 K×(0.177 16 kJ·mol1·K1)≈3.82 kJ·mol10,该反应属于放热熵减反应,降低温度时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反应ΔHTΔS676.48 kJ·mol1298 K×(0.043 87 kJ·mol1·K1)=+689.55 kJ·mol10,该反应属于吸热熵减反应,在任何温度下正向反应均不自发进行。

【探究任务二:选择适宜的生产条件】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合成甲醇时,通常还伴随发生以下副反应:

③CO2(g)H2(g)CO(g)H2O(g)

该反应的焓变为+41.17 kJ·mol1、熵变为+42.08 J·mol1·K1,为吸热的熵增加反应。由“ΔHTΔS判断可知,高温下该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

对于选定的反应,在初步判断其可以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正向自发进行后,我们还需要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促进主反应,抑制副反应,以尽可能高效率地获得预期产物。

(2)为了提高甲醇的产率和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在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时,你会考虑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主反应和副反应产生什么影响?你预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 在选择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影响因素。

分析总压的影响可知,对于Δνg0的反应,增大总压,有利于该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但对于Δνg0的副反应,总压的改变不会使其平衡移动。因此,增大总压,甲醇的产率会提高。从温度角度看,升温不利于放热的主反应正向进行,不利于该平衡的正向移动,但利于吸热的副反应正向进行,利于其平衡的正向移动。因此,温度越高,甲醇的产率越低。

(3)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为反应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为目标,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手段提高甲醇的产率?

[提示] 配置二氧化碳富集装置、甲醇与水的分离装置,以及副产物一氧化碳的回收循环装置等,来提高甲醇的产率。

【项目成果展示】 概述针对目标的化学反应设计过程及理论依据

 

科学探究——水平1:能利用焓变、熵变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科学探究——水平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与同学讨论设计的思路和提出实验后的想法,独立完成探究任务,交流探究成果。

证据推理——水平3:能依据反应特征寻找充足的证据,能解释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证据推理——水平4:能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以建构相应的模型。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