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分封制推行后,在今山东地区出现齐鲁两国。那么位于山东西南的鲁国,其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2.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宗法制的消解 B.分封制的崩溃 C.郡县制的瓦解 D.丞相制的废除
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见《左传•桓公五年》)这则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宗法制的瓦解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周王室的衰微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
4.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6.有人说,宋太祖和明太祖英雄所见略同,你认为其主要理由是:
A.抓住机遇,建立新王朝 B、完成国家的统一
C.划分事权,以达到集权的目的 D。重视科举制度,网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