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少选或选错皆不给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庄子·秋水》:“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一记载上反映了:
A. 生产动力的重大进步 B. 铁犁牛耕的推广
C. 自耕农经济的出现 D. 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中国历史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