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与宗法制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3.公元前651年,齐国国君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在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许以妾为嫡妻、 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这件史实不能说明
A.当时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 B.当时宗法原则受到破坏
C.需要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D.要求妻妾平等维护家庭秩序
4.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地吸引融 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