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讲主要以“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基本矛盾,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
从整个教材来看,本讲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该讲的核心在于凸显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所以在复习中要做到:(1)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议的出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强民富等社会政策的重大转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认识社会意识的重大作用。(3)结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结构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工资制改革等政治、经济体制的调整,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结合社会公平的维护、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