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化学试题
高中化学编辑
化学:2013届一轮复习化学反应能量变化跟踪训练解析版(鲁科版选修4)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一轮复习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化学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 文件大小400 K
    上传用户whxyf90
  • 更新时间2012/11/19 16:51:48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1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1
资源简介

1.日本发生9.0级强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已知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42.9 kJ的热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所用燃料为氢气
B.核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C.核发电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核电站氢气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解析:核电站所用的燃料是铀和钚,A错;核反应不是分子、原子层面上的化学反应,是原子核内部的反应,B错;核发电是核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错。
答案:D
2.下列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2CO(g)+O2(g)===2CO2(g);ΔH=-566 kJ•mol-1
B.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1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D.H2(g)+Cl2(g)===2HCl(g);ΔH=-184.6 kJ•mol-1
解析:“燃烧热”的定义是:在25℃,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物质的量。A、C项中CO、H2的物质的量是2 mol,不符合燃烧热的定义;D项H2不是在氧气中燃烧,不符合燃烧热的定义。
答案:B
3.为探究NaHCO3、Na2CO3和盐酸(以下盐酸浓度均为1 mol•L-1)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

序号 35 mL试剂 固体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
① 水 2.5 g NaHCO3 20.0 18.5
② 水 3.2 g Na2CO3 20.0 24.3
③ 盐酸 2.5 g NaHCO3 20.0 16.2
④ 盐酸 3.2 g Na2CO3 20.0 25.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NaH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20.0℃时,含3.2 g Na2CO3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 ℃
D.20.0℃时,含2.5 g NaHCO3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16.2 ℃
解析:实验②④说明Na2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误;实验①③说明NaH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错误;由实验②可知,碳酸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而C项缺少了这个放热的过程,因而放出的热量少于实验④,则温度低于25.1℃,该项正确;同理,由实验①③判断,D项错误。
答案:C
4.(2012•南昌联考)使18 g焦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已知:C(s)+1/2O2(g)===CO(g);ΔH=-Q1 kJ/mol;CO(g)+1/2 O2(g)===CO2(g);ΔH=-Q2 kJ/mol。与这些焦炭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
A.1/3Q1 kJ       B.1/3Q2 kJ
C.1/3(Q1+Q2)kJ D.1/2Q2 kJ
解析:18 g焦炭的物质的量为1.5 mol,其中有1/3生成CO,即0.5 mol C反应生成了CO气体,根据盖斯定律,知损失的热量为0.5 mol CO燃烧生成CO2所放出的热量,即0.5Q2,选D。
答案:D
5.(2012•十堰质检)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分别与0.1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与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是稀硝酸与NaOH溶液反应
B.B是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
C.b=5.73
D.C是浓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精品专题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