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指导
1.重视对课本中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实习、演示实验和科学发现史中涉及的隐性实验)程序的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要以为亲自“动手”就可以了,关键还要“动脑”,特别是在动手之前应先动脑筋,三思而后行,“动手”实验之后要反思。对待实验不能停留在对照课本和实验指导“照方抓药”,而是应该在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前提下把握实验过程及思路,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的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既要知道怎么做,又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学会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既要重视实验结果,还要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将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探究和推论;既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分析,也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既重视当前实验,又要深化类比课本中具有相似性的其他实验,更应能将实验思路进行迁移、拓展与应用。如“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拓展应用包括: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鉴定细胞死活、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比较两种溶液的浓度等。
2.将教材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进行重组,提高实验综合运用能力。如可利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动物细胞的培养”“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设计实验验证某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致癌(或致畸)作用。又如土壤中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可利用“必需矿质元素的确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等设计实验探究缺磷导致叶色暗绿是否是由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