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小明的父母对荀子非常崇拜,喜欢读荀子的著作,坚信荀子的理论。有一次小明在外行窃,你能推测他们对小明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的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所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历惩罚,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该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度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