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 “最美乞丐”的善意回馈与互惠规范
【背景链接】
连日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7℃,来自临沂的周元武老人一边在寒风中乞讨,一边拿起一个失物招领牌向过路人展示。原来,老人在黄岛区打工的儿子捡到一位市民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老人怕失主
着急,当天就制作了一个失物招领牌,在乞讨时向过路人展示,
希望能尽快找到失主。(12月12日《新
京报》)
【标准表述】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也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罢,都鲜明地揭示了生存状态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联。然而,“最美乞丐”却突破了
这一论断,置身“物质洼地”、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乞丐,却父子
接力,共同建构了一个拾金不昧的“道德
高地”。
粗糙的皮肤,花白的胡须,破旧的衣服,和其他乞讨者相比
,周元武老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在凛冽寒风中托举的失物招领牌,又在向过往的行人无声地诉说着这个老人的特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平常经常被忽视乃至被歧视的老人,却超越了人们的角色期待,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同样引发了我们关于拾金不昧的社会反思。
拾金不昧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和运作逻辑?在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不论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还是“受恩思报,不忘所以”,抑或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生动地说明了“施报观”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条重要准则。施予者的“不求回报”与受助者的“知恩必报”保证了双
方按照互惠规范进行良性互动,从而避免了言“利”的庸俗与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