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学案 >> 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编辑
高二语文精品导学案(详解版):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学案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273 K
    上传用户地理sikao
  • 更新时间2013/6/28 15:27:41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1
0
资源简介
1六国论
《过秦论》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阿房宫赋》就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六国论》则另辟蹊径,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北宋每年向辽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作者针对此种情况,写下本文,希望可以为北宋统治者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