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范围:必修二1~12课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2小题,共48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2.出土于商朝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古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5.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6.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的规定最重要的意义是
A.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B.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界限
C.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主 B.地主雇佣农民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8.《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 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 ”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9.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通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10.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哪一时期
A.唐朝 B.元朝 C.明清 D.民国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