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书﹒食货志》称:“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据此判断统治者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削弱王侯 C.重农抑商 D.农商皆本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历史时期一句不同的史观的指导会产生不一样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史学界对洋务运动普遍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90年代,在现代化史观指导下大多肯定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上述评价的差异不能反映价值判读的
A.客观性 B.随意性 C.相对性 D.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