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考古发掘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文献查阅
2.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3.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
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内外朝相互制衡
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 D.君主专制的强化
5.某同学在探究中国绘画发展时,发现这样一段描述:“绘画在……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和民间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共同构成……绘画的面貌”。此描述的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