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3.根据字音辨识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如“戌边”(戌读xū,戍读shù,此处应为“戍”),“气慨”(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裨官野史”(“裨”读bì,稗读bài,此处应为“稗”)。有时还可以利用方言来记忆、辨别,广东是方言区,很多字普通话读音相同,但方言读音不同,平时记忆可以借助方言,如“急”和“疾”,普通话读音相同,但粤语、客家话、潮汕话读音均不同,可以借助方言辨别。
4.根据词语结构辨识
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具有整合性,有些词语,通过分析词语的结构形式,可以理解字(语素或词)的意义,进而辨形,推断出字形的正误。如“脉搏”,这个词语是主谓结构,意思是“脉络跳动”,把“搏”换成“膊”,动词变成名词,其语法结构也就破坏了,据此可以推断写“膊”是错误的。汉语构词还有一个规律,一个词(特别是成语)的相应位置上(即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地防止错别字。如“纷至踏(沓)来”,“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又如“惹事(是)生非”。又如“仗义执言”一词,“仗”和“执”都是动词,因此,写成“仗义直言”就不对了。又如“名门望族”中的“名”“望”相对应,指有名望的家族,不能写成“名门旺族”。“貌合神离”中的“合”“离”相对应,不能写成“貌和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