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2.“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5.1954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演讲,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无政府主义”。胡适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老子主张( )。
A.“天法道,道法自然”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守静”,可“以弱胜强”
6.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 主张“以德服人” B. 主张“性恶论”
C. 主张“施仁政于民” D. 主张“性善论”
7.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