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问题导学
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赤 壁赋》中“水”与“月”的论述与苏轼的人生观有何关系?
4.苏轼认为, 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自主探究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 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文法导析
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多了些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 篇抑扬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本文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文章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2.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 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